“错位”王智远个展
主 办:悦·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1年8月20日—2011年9月11日
展览地址:悦·美术馆
展览介绍:
继”超现实波普“展之后,由我馆主办的“错位”王智远个展于2011年8月20日如期开幕。此次展览由策展人黄笃先生策划,展览现场共有6件装置作品展出。它们是艺术家在2004至2010年期间倾心创作的部分作品,其表现形式多样,或是碎片式墙上雕塑或是体量各异的装置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涉及到“火”、“内裤”、“黑寡妇”、和“垃圾”等,反映了艺术家多年来对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或是对现实的批判或是对艺术“原创”的质疑,如:11米高的作品《龙卷风》是由大大小小被废弃的塑料瓶子所组成。如果观者从远处观看这件作品,它或许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如果近观这件作品,观者看到的是由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无数个被废弃的、大大小小的塑料瓶组合而成的垃圾,由此,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一目了然。
从策展人那里了解到,王智远个人作品展被定名为“错位”,在于他从1997年创作完《一生二》作品时就开始不喜欢任何能够归类的作品,如:纯粹的雕塑、油画、装置、版画、国画等。他喜欢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如:《被背叛的遗嘱》,因为这是一个非小说的小说,是个非常混杂的东西,但阅读起来非常有意思。艺术家喜欢不是艺术的艺术,喜欢那些不能归类的东西。这种 “错位”也许正是艺术家喜欢把不该放的东西放在了所谓的正经地方,也许正是艺术家对未来当代艺术发生、发展的期望。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出至 9月11日结束。
相关介绍:
“王智远2008年的作品《物欲》被艺术家从以前创作的小内裤演变成超体量内裤,似乎脱离了原有作品固定的含义,脱离了过去隐含的道德或伦理的理念,从直觉去看更像是一个审美物,从审美物变成更具现实性的冲击物,其中包含了不只是对社会庸俗的生活方式、欲望的膨胀以及追求奢华的讽刺。中国处于高度经济增长期,在物质主义膨胀刺激下,由于没有信仰,物质主义变成首要的,王智远的作品充分地再现了这种矛盾,坚定的旧信仰、道德的缺失和物质主义膨胀之间的矛盾。”策展人黄笃如是说道。
王智远被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创始人朱迪女士称为一个“我行我素”的艺术家。这与王智远的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孩提时代起就是一位观察者,七十年代曾短暂地在天津百花出版社工作且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1984年毕业后留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任教直到1989年移居澳洲,经过十多年的“洋插队”于2001年回国生活、创作至今。这些年来,艺术家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曾间断地读书、思考和创作,并始终保持着一种既批判又友善的创作态度,也保持着对现实的敏锐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这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
展览时间:2011年8月20日—2011年9月11日
展览地址:悦·美术馆
展览介绍:
继”超现实波普“展之后,由我馆主办的“错位”王智远个展于2011年8月20日如期开幕。此次展览由策展人黄笃先生策划,展览现场共有6件装置作品展出。它们是艺术家在2004至2010年期间倾心创作的部分作品,其表现形式多样,或是碎片式墙上雕塑或是体量各异的装置作品;这些作品的主题涉及到“火”、“内裤”、“黑寡妇”、和“垃圾”等,反映了艺术家多年来对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的探讨或是对现实的批判或是对艺术“原创”的质疑,如:11米高的作品《龙卷风》是由大大小小被废弃的塑料瓶子所组成。如果观者从远处观看这件作品,它或许色彩绚丽、造型精美;如果近观这件作品,观者看到的是由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无数个被废弃的、大大小小的塑料瓶组合而成的垃圾,由此,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一目了然。
从策展人那里了解到,王智远个人作品展被定名为“错位”,在于他从1997年创作完《一生二》作品时就开始不喜欢任何能够归类的作品,如:纯粹的雕塑、油画、装置、版画、国画等。他喜欢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如:《被背叛的遗嘱》,因为这是一个非小说的小说,是个非常混杂的东西,但阅读起来非常有意思。艺术家喜欢不是艺术的艺术,喜欢那些不能归类的东西。这种 “错位”也许正是艺术家喜欢把不该放的东西放在了所谓的正经地方,也许正是艺术家对未来当代艺术发生、发展的期望。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出至 9月11日结束。
相关介绍:
“王智远2008年的作品《物欲》被艺术家从以前创作的小内裤演变成超体量内裤,似乎脱离了原有作品固定的含义,脱离了过去隐含的道德或伦理的理念,从直觉去看更像是一个审美物,从审美物变成更具现实性的冲击物,其中包含了不只是对社会庸俗的生活方式、欲望的膨胀以及追求奢华的讽刺。中国处于高度经济增长期,在物质主义膨胀刺激下,由于没有信仰,物质主义变成首要的,王智远的作品充分地再现了这种矛盾,坚定的旧信仰、道德的缺失和物质主义膨胀之间的矛盾。”策展人黄笃如是说道。
王智远被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创始人朱迪女士称为一个“我行我素”的艺术家。这与王智远的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孩提时代起就是一位观察者,七十年代曾短暂地在天津百花出版社工作且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1984年毕业后留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任教直到1989年移居澳洲,经过十多年的“洋插队”于2001年回国生活、创作至今。这些年来,艺术家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曾间断地读书、思考和创作,并始终保持着一种既批判又友善的创作态度,也保持着对现实的敏锐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这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