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展览

开幕现场 | 上下文 ——2020届中央美院、清华美院部分毕业生作品邀请展开幕



由悦·美术馆主办的“上下文”——2020届中央美院、清华美院部分毕业生作品邀请展于2020年6月6日在北京悦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悦美术馆2020年举办的第二次大型群展,展览邀请了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两所院校的绘画、雕塑、实验艺术等专业的本科、硕士毕业生参展。开幕现场到来了众多美院师生和各界朋友,并与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很多观众说这是疫情后第一次出门看展,是专程来看这次来之不易的“毕业展”。



本次展览由王飞跃先生出品,由成蹊先生担任策展人。参展艺术家是:冯志佳、秦鹰鹏、何佩璇、解放、连吴楚、李文翔、李怡萱、刘晓婷、王换青、王莹、邹葳、张天语、赵兰芬、周旭、常睿、陈光耀、邓潇潇、付蕊。参展作品形式和媒介包括:油画、版画、雕塑、影像、装置等。
 




由于疫情原因各大美院实行线上教学、举办了线上毕业展,而这次展览正是对线上毕业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因此本次展览也有意探索未来线上与线下展览的新模式。




 
悦美术馆与各大艺术院校保持多年的合作关系,为美院师生举办展览四十多场,其中为中央美院师生办展二十余次,本次展览也是对未来新的展览方式的探索。同时,本次展览也是悦美术馆“青年艺术项目”的延续。展览将持续到6月17日,欢迎大家继续观展。
 
开幕现场


















 
部分在展作品
 













艺术家现场作品介绍

 
冯志佳
201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油画系 获学士学位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实验艺术系  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与北京。
 

《被挖空的人群》—室内01 尺寸可变  材料:衣服、铁丝 创作年代:2020 
 
《被挖空的人群》—室内01 尺寸可变  材料:衣服、铁丝 创作年代:2020 

作品阐释: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世界上有几十亿人,为什么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而且差别很大。其实人和人的外貌是很相近的,都是四肢、器官、五官等这些零部件,但为何人与人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人身上似乎有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但是能感受到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把它叫“能量”、“气场”、“精神”、“灵魂”……但这些词都不能说清这个“东西”,我们只能感受到。我的作品在尝试去摸索这个“东西”。
       作品《被掏空的人群》  把人的大部分位置都去除掉,只留下部分轮廓线和结构线,观察被掏空后的人身上是否还会有我们从正常人身上感受到的那个“东西”,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秦鹰鹏

1993年出生于湖南岳阳。201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2020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影像艺术研究方向。
 


作品简介:
莉莉和小韩对于他们俩经历的故事有着不同的描述,秦导带着这样的疑惑来到故事发生的地方寻找蛛丝马迹。


作者:秦鹰鹏&小年
作品名称:公园的草地午餐
尺寸:16:9尺寸可变(影像),50x50cm(艺术微喷)
材料:影像,艺术微喷
年代:2020

何佩璇

生于新加坡
2013~201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2017~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师从康蕾老师。
 

作品名称:鱼
作品尺寸:66cmx66cm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作品说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雷姆特,如果一张作品可以由观者随意改变位置,那么他会怎么理解,怎么去完成一张画,而这系列的画也将因为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出现越来越多的意义(实物是真的九宫格)
作品名称:缺
作品尺寸:66cmx66cm
作品材质:综合材料


解放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作者:解放

作品名称:满寂
尺寸:尺寸可变 最小尺寸150*120cm
材料:木板坦培拉 枯草皮 镜子
年代:2020

作品阐释:
拥拥挤挤,凄凄寂寂,
空空荡荡,视不见敌,
却在春天挤满恐惧。
假期漫无边际,它们依然在窗里。
烧不尽,碑屹立,
当春风拂去,翠绿生满地。
 

连吴楚

1992年生于福建龙岩
2016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9年于希腊雅典美术学院雕塑系交换学习。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师从吕品昌教授。
 

 

作品名称:《为一》

类型:影像   
尺寸:可变
年代:2020
 
创作阐述:
    当下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关系异常紧张的时代,疫情爆发更加迫使人们去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里,我试图寻找一个可以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创作方式。
    森林中,腐烂木头的内部空间由白蚁、真菌等物种共同创造,也是众多生命的栖息地。我将石膏浇筑其中,把不可视的空间形态以实体的形式剥离出来,使自然物的自然状态与非自然状态相互嵌合,最后将这些“雕塑”放回森林。在野外环境中作品的观众不只是人还包括一切自然物,蜘蛛在上面织网、白蚁在其中筑巢、河水将它们冲刷,每一种自然物以它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与干预这些作品。这个过程中,树木与人类艺术行为的性质均发生着变化,我的拾取与加工使树木脱离了自然属性,转变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将作品放回森林后,树木的自然属性被重新赋予,石膏形态成为残留在自然物中人类活动的遗物,它们之间的联系模糊着“自然造”与“人造”的界限,人类的艺术行为是否也可以因此回归为自然的一部分?
    人造物是人将自然造物以非自然状态呈现的产物,艺术是一种人造物。在人与自然矛盾加剧的时代,艺术行为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去缓和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否可以将人带回到与万物为一的状态?
 

李文翔. 

1994/06/25
2020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硕士(2020年应届毕业生)
2017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艺术学士 
作品阐述: 
我的作品来源自我的诗,我的诗是我的学习历程,我的学习历程和我的老师有关。自幼我在台湾生长,2017年考上李帆老师研究生后是第一次来大陆。第一年我的作业第一年“自我认识”,他道:“了解自身是首先要素,而后努力成为健全的人”。在指导下我在夏天写完了《盛夏》,判断自己的缺失和不足,我剩下的仅只有一丝卑微感性。第二年他又说:“既然了解了自己,就应该尽力做出贡献”于是我和杨延远、时洁两位同学一起完成宋源文先生的展览规划。第三年李帆老师道:“忠诚于自己,才能创作出坦荡真实的作品”,我谨记他的教诲,在和李帆老师学习中我中认识到写作,我把文学视为一项重要要素,我彷徨的心在寻求稳定需要一股忠贞的慰借,而文字恰好能填补自己。我自发性学诗,喜爱的诗人有纪伯伦、希尼、波拉尼奥、贾西雅马奎斯、奥尔嘉朵卡荻、高行健。我写诗纪录求学期间的经历,时间从2017年至2020年,2017年我写了56首,2018年写了154首,2019年目写了234首,以前未曾写诗是最大的遗憾,现在学会写诗是最大收获,而这些绘画是我把诗中的文字转成图的经历。我必须享受我害怕的正是我渴望的,我只想找到一种平静的自在,因为生活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而这是我的真实。




作品名称:掉头回家,家门内什么东西都没有剩下,连同胜利的欲望。尺寸:110x160cm
材质:棉麻纱,丙烯,针线
年代:2020 
作品说明:他们把那次定调为胜利,回家后我却一直想不起来。 
 

 
李怡萱
生于台湾台北
202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硕士学位。作品关注当代社会语境下人类的现状思考及关怀,乐在尝试不同载体及材料,呈现作品思想与文化意涵。

轻松庆祝每一天,30x30cm / 100x100 cm,艺术微喷/收藏级无酸画布,2020



这是一组拍了4年,结合我的硕士论文《北京宜家睡觉者研究》的作品。
初到北京之时,发现中国在飞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中,人们普遍经历一种人与社会的疏离感。因此以这一系列作品,表现中国一线城市中真实的当代生活,我关注的是都市化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试图以作品反抗其中的虚伪和物质主义。
来自瑞典的宜家家居,象征着“美好的生活”,让客人能够直接在模拟的居家环境里体验“美好”然而在这个美好空间里,呈现的却是人们在当代社会中的孤独,疏离,焦虑及无力感。在此熟悉又荒诞的视觉语言中,现实和虚幻仅一线之隔,间接反映着这一代人在日渐富裕的物质及环境与日益匮乏的精神和生活之间的妥协与困惑,同时也隐含了都市化狂潮下的无奈。
        在北京宜家4年的拍摄过程中,我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以智慧型手机在商场进行拍照,手机在此成为传达及表现作品的中介。李普曼(Lippmann)认为我们生活在媒介为我们编织的拟态环境中,我们所认识到的真实并非即是客观事实,而仅仅是一种媒介的真实。我以杜塞尔多夫学派(Düsseldorf)中“旁观者”的角度,以横平竖直、工整,近似于商业目录的风格表现,同时在摄影中插入手绘插图,强调语境下的荒谬与不协调。在我所建构的作品语境里,意在深入探讨美好生活与真实生活中双重性,物质与文明间的差距。借此更深一步讨论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迫使人们直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刘晓婷

2010——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2017——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 导师 陆亮
 




此系列名为热病,“热病”一词本是医学名词,是典型的心理疾病引发的身体疾病,表现为发热、头晕、胸闷、狂躁。多发于与社会较少接触且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家庭妇女中。热病系列的主题是关注现代女性的社会身份问题,从女性角度审视一些传统观念和相关规定对现代女性作用的合理性。
 

王换青  

1988年 出生于河北赵县 
2013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动画系 
2017-2020 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  导师 喻红




毕业创作 作品阐述
《饲料厂》《城市边缘》我的生活来回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穿梭,迷失在这个被欲望充斥的不断膨胀的钢筋水泥土里,那些袋子和钢筋,一层层的堆加,让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倔强的力量,往上挣扎,不肯倒下。我希望用我的笔触表现这一凝重又带有悲怆的场景,感受那份在人们内心中,受社会变迁和外界变化影响下,仍保留的一小部分净土。
 

王莹     

1983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


作品名称:《租赁一平方米》
作品类型:社会介入
创作时间:2020
方案简介:
在城中村寻找不同的租客,在其生活空间里租赁一平方米,之后一平方米的使用权归我,租客以及与租客有关的人或物均不可进入此一平方米内,违规则罚款,罚金从我付给租客的租金里扣除。为了监督一平方米的使用情况,在租客的生活空间里安装监控并持续拍摄一个月。
 

邹葳 

2011-201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获学士学位
2017-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作者:邹葳
作品名称:塑像系列
尺寸:30×30cm×5
材料:布面油画
年代:2019
 

张天语

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2013~2017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第二工作室,获学士学位
2018~2019年交换学习于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大学
2017~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第二工作室 师从康蕾
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猫蝶图》280x280cm 布面油画 2020
 
研究生毕业创作《猫蝶图》
  “记忆是一种相见的方式,我的作品中有很多记忆里发光的瞬间,我喜以通过司空见惯又难以名状的不同物象来表现超越现实的图景,它们之间的结合可以传达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于毕业创作,其实在早年我就有类似的构思,那时候我画了一张《蛾》,大概是从那时候起蛾子就成了我的画中很重要的一个载体,关于梦魇和冲动的载体。我是一个很怕虫子的人,蝴蝶和蛾子也怕,听到翅膀振动的嗡嗡声就不由自主的打寒战,所以画蛾子的时候起初也会有强烈的心理不适感。和蝴蝶若即若离的感觉不同的是,蛾子总是一股脑的冲着某个东西突然飞过去,有时候晚上屋里开着灯,就能看到有蛾子趴在外面的纱窗上。抛开生理本身的趋光性,蛾子在我心里有着某种奋不顾身的悲壮感,身上花纹绮丽又毫不端庄,真是有趣。
 蛾子和蝴蝶,猫和老虎,飞蛾扑火的行为不仅限于动物,趋光而生同样是人类基因里一直没有丢失的重要数据,这些包含“动物性”的数据在我看来确是最能体现“人性”的部分。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没想到在毕业之际赶上了史无前例的大疫情,在工作室隔离创作的几个月愈发觉得,健康的活着确实是一件高尚的事,于是便想着画一个很古老的题材“耄耋图”。
 
七十为耄,八十为耋
猫猫蝶蝶,长命百岁。
 

赵兰芬

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四画室
2020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美院绘画系
2009年至今 任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

作者:赵兰芬
作品名称:我的花园
尺寸:360*70cm
材料:布面丙烯
年代:2020



周旭

1994年4月出生于湖南长沙
2017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202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阐释:
《彳亍》是根据安格尔《泉》为背景的再创作,泉表达了安格尔对理想美,永恒美的追求。《彳亍》是建立在我现阶段的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一种自我对话式记录。
 
分为彳亍左右两张,左右又各分四段。左右两张的每一段又一一对应,一问一答。
彳亍两字组成的行字,一方面,彳亍的意思为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犹疑不定。彳亍也很好的总结了理想与现实的一种微妙状态。另一方面,这个巨大的行字犹如对观者提了一个问题,答案就在观者的心里。
 

常睿

1991年出生于北京
2011-2015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首饰工作室
2017-202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武宏老师 


作品介绍:
      《共生的循环》这一系列作品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创作的,作品表达了我对当下生活和社会的思考。选择星球作为内容的载体,是因为星球表面是无边界的,更能体现作品共生的循环这一题目。星球上由六块独立的大陆组成,但又共存于同一星球,同时各有独立的主题。北半球四块大陆的生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分别是以自然法则生存;不同生物通过跨物种融合来实现共同生存、和谐相处;以不平等的寄生的方式获取另一生灵的生命力来生存以及文明消逝后在断壁残垣残存。北半球的大陆分别对应不同的生存状态,他们之间不断循环生灭。同时,南半球的大陆主题是对北半球的大陆主题的补充,分别是生存的希望与毁灭的绝望,疫情的影响渗透在当下的生活中,病毒作为疫情的始作俑者,可以说是当今最令人类恐惧的事物,所以我用病毒作为毁灭的具象化体现。这一系列作品我用铜版雕版创作并用制作手工地球仪的方法完成球体,并用磁悬浮的方式把球体可以完整的进行展示。我试图通过画面的内容和星球的旋转来表达生命的循环生灭和存续希望。
作者:常睿
作品名称:共生的循环
尺寸:尺寸可变 最小尺寸 直径40cm球体
材料:铜板 桑皮纸 综合材料
年代:2020
 

陈光耀

1996年生于浙江温岭
2012—2016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6保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2016至今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
现居北京


创作自述:每个人、每个物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造形,每种形都有不同的性格、情感特征。我的创作大多是以身边感兴趣的人或物为主,这些长相有趣的人或物,可能更多是我表达的一种媒介,我想通过这种媒介表达我对“物”的理解、表达我个人的情感。



这组《物内与物外》系列的作品创作元素主要来自于我感兴趣的“物”。每个人、每个物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造形,每种形都有不同的性格、情感特征。这些长相有趣的“物”,可能更多是我表达的一种媒介,我想通过这种媒介表达我对“物”的理解、表达我个人的情绪。
 

邓潇潇

1996年生于内蒙古
2012-2016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
2016-2020就读于中央美院油画系。

 


《梦境》系列 30cm*40cm 木板酪素坦培拉 2020年

付蕊

201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17年于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学习
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作品阐述:“众神的祝福”这幅作品的灵感源自一个新的家庭成员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弟弟的到来仿若意外之喜,上帝送我的礼物。在我的想象中这个灵魂几经磨难和轮回才来到了我身边。
 

展览海报

 
悦·美术馆旨在建立国际化艺术交流平台,以高端学术定位,致力于当代艺术在中国本土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倡导艺术与时尚、艺术与生活新理念,为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时尚界、设计界等广泛建立互动平台。场馆位于798艺术区核心位置,总面积2600平方米,是798艺术区内最大的艺术空间之一,悦·美术馆尊重保留了798老厂房的原貌,它还带有某种强烈的文化属性,试图将前卫、时尚与这个老旧的厂房联系在一起。曾获2011年第19届APIDA亚太区室内设计金奖等奖项。

Copyright © 2019 悦·美术馆 京ICP备11039975号-1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2号路798艺术区797路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