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展览

悦·美术馆 |「三维世界出逃指南」地球生命艺术展,即将启幕!


开幕时间   2022年10月6日 下午4点

展览日期   2022年10月7日-10月10日



展览地点   悦·美术馆A、B厅

展览地址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B06号


参展艺术家

范新迪、陈雁之、吕雨轩、齐若涵、王硕、叶楷文、左如曦、孟清扬、李悠扬、陈炫、柯南聿、 Evan J Wang 、薛宛芮、喻研、郑舒蔓、分子矩阵团队、程意、郑溪婵、蒙娜、谢学光、谷蔚然、贾元华、曾钰函、郭紫函、刘光耀、李诗韵、徐苏杭、王芊浔、徐佳悦、何秋瑶、陈伟才、张芷薰、刘滨、陈韵文、韩慕天、李艺婕、陈莺、张锦晨、张馨月、王饴焯、匡音怡、钟镇广、 Fidel Sun 、冯梓熠、李旭、高明萱、黄瑞妍、刘雨荷、叶楷文、崔紫祺、耿羽彤、郭芮伊、郭雅宁、郭紫函、霍颜君、季宁、李艺婕、李沅容、刘嘉悦、刘美彤、刘西珂、柳怡雯、吕佳伊、申奕坤、田雨辰、王麦豆、王钰嘉、温亭玉、谢珺容、闰宸萱、杨天一、张宸瑞、张容睿、张舒扬、郑佳雲、朱子秋、 Claire Zhang 、 Harrison Gu 、 Lily Lin 、蔡可心、蔡宇轩、陈泉紊、梁泽飞、吴疆、周千琳、边希平、 Qiyu Wu 、陈晓渔、郭雅宁、黄致玮、李星宸、李盈双、李宇阔、刘子瑜、马薪然、王逸蕾、王子轩、杨晓霏、于夏忆、余龙、张榕莹、张乐璇、 Eugene Zhu 、 Hui Yan 、 Winnie Wang 、杭子涵、陈羽柔、王乐鱼

悦·美术馆的“青年艺术扶持计划”已经持续进行了三十三期,参展艺术家分别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美院、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意大利弗洛伦萨艺术学院等29所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
本次展览由更年轻的策划人和艺术家合作,由蓝细菌工作室、人大附中与iBowu-china带来「三维世界出逃指南」地球生命艺术展,在本次展览中您将会看到科研专家与青年学生的碰撞,年轻人对生命的理解和无尽的创造力,诚邀您于10月7日至10月10日一同迈入「三维世界出逃指南」,探寻生命的奥秘。



EXHIBITION PREFACE 
展览前言



20世纪70年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 (James Lovelock) 首次提出“盖娅假说” (Gaia hypothesis),将地球看作一个独立的,“活着”的超生命体。洛夫洛克认为,正如约五十亿亿个原子,五十万亿个细胞共同组成一个人类的身体;无数生命,物种与生态系统共同组成了我们脚下这座广袤,蔚蓝的星球。

维度生命学以一种更为广义的方式重新定义生命,将一个生命看作物质或能量在不同维度下有序自组的结构系统,每当一个个局部在有序的组合下达到了一定的复杂性,便是一个新的维度的诞生。在维度生命学的世界,生命可以是一个生物,一个物种,一座生态系统,也可以一粒原子,一个细胞,一颗星球。

当我们从一座星系的维度俯瞰我们的星球,人类不过是地球这一超生命体之中的一粒原子,一个渺小的细胞。只有当我们将目光拉往更遥远,宏大的维度,我们才能拾起身为一粒细胞的谦逊。只有挣脱人类所在的渺小维度,我们才能重新审视人类曾以傲慢与自私定义的生物阶序,打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沉重的枷锁。

当我们从一个物种的维度回顾人类漫长的历史,我们看到无数生命穷尽短暂的一生追求真理与意义,看到真理与知识跨越时空的长河,不断向前蔓延,向外扩张的痕迹。尽管个体的一生如蜉蝣般短暂,我们仍然努力为世界留下长久存续的知识与创造,留下对知识与真理不息的渴求。当我们将目光越过一个个体短暂的一生,投入人类对真理的不朽追问,我们得以与渺小和虚无长久抗争。

当我们以一个时代的维度审视今天的我们,我们看到自然史无前例的剧变,与历史前端的滚滚尘烟。当我们带着辩证的目光回望自身在历史中的位置,我们得以打破过去时代的局限与偏见,诘问每一个利己,短视的选择,反思我们为未来的时代所肩负的重任。

身为时空之海中微不足道的一粟,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在的位置,但我们可以选择仰望沧海的维度。我们不能打破自身的渺小与无知,但我们可以逃离无形的,主宰我们思想的三层维度: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个体生命的短暂与虚无,时代的局限与偏见。当我们将目光越过既有思想的三维世界,我们得以寻找理解自然,理解自我的新道路。

让我们带着一个时代的勇敢与一粒细胞的谦逊,共同踏上这场跨越维度的出逃。
文/梁王若溪


板块1
造物主之外的星星

当我们还是孩子,还睁大亮晶晶的眼睛看着世间万物,还求着大人回答“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时,他们总会讲述同一个故事。无论故事的开头是爆炸、星球、混沌还是神明,故事的结尾总是趋同:“最后,人类出现了”。

长久以来,我们总将人类视作宇宙的核心,常常觉得仿佛地球历史上一切沧桑巨变、云卷云舒,全都是漫长乐章中铺垫的序曲,直到那一刻——人类出现了。自此,万物都成为了陪衬。
陈韵文 《从海底向蓝天》 数字艺术

人类的先祖们踏上了迷茫而狂热的征途,在土地里种下庄稼的种子,在海洋上驶过扬帆的船只,在天空中留下航行的影子,在山川河流边踏过辛勤的足迹。在如此伟大的历程中,人类发明了工具、点燃了火、建立了冉冉升起的文明。于是人们便时常说起人无穷的力量,说起人作为造物主、高等生命、智慧化身以及自然统治者的特别存在,仿佛那饱含着汁水的草叶与花朵并不生长于自然的器官,而是上帝的手掌。

我们太过经常地忘记,与我们一起生活在这脆弱而美丽的星球上的,还有八百七十万种生灵。我们也太过经常地忘记,我们与它们一样,是基因、细胞与器官组成的血肉之躯;我们与它们一样,在自然仁慈、宽厚的怀抱中像草叶一般生长,无尽地采摘着自然孕育的果实。当我们跳脱出眼前的生活,上升至一个无比宏大宽广的维度之中,便能够发现人类在广豪宇宙的凝视之下不过于是一粒尘埃。人的一生仅存于一呼一吸之间,小如蝼蚁,轻如鸿毛;人的生命令人惊异得渺小,却又有着满腔傲慢与自我,用那分外脆弱的声音,试图撼动自然的和鸣。
刘滨 《现代文明之思》之一 / 之二 丙烯

即便人们挑战自然法则、颠覆生态平衡、重塑地球环境、使自然满目疮疾,我们也不过是和一颗颗细胞、一株株小草一样,微不足道的生命。在气候巨变、病毒肆虐的当下,或许我们应放下司空见惯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再次找回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之心:我们将不再是骄傲的统治者,而是一个个渺小的地球生命体,以生命本身最朴素而最真实的角度,探讨观察、理解世界的全新方式。
华中农业大学分子矩阵团队 《分子矩阵》大型装置

因此,我们邀请您一起欣赏这一系列艺术作品,进行一场奇妙的变身 —— 变成草木、松柏,变成鸟虫、走兽,与一切微小的生灵为伴,仰望浩瀚无穷的星空。

“去追随知识,像那西沉的星星,
到那人类思想极限以外的地方。”

让我们共同在星光之下,开启一场人类的奥德赛,探寻生命德本源,重获谦卑的双眼,向着自然怀抱中那无比甘美而深沉的故乡,归去。

文/子沣&子沛



板块2
永恒而不终结
自我意识产生于人类将世界装入脑海的那一瞬间。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意识之产生也许是由于大脑对世界事物的模拟已达到如此完美无缺的程度,以至把它自己的模型也包括在内。”

自我们开始对客观世界产生了细腻而整体的感知,便不再是游移在天地之间的行尸走肉,也不再是地球演化中一个没有意识的齿轮。那一刻,感官信息涌入脑中,汇成画面、声音、气息、体感,让我们获得了语言无法描述的主观体验。

我们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体会得到!北温带的秋日暖阳!白头翁与麻雀的合奏!湿润泥土中代谢旺盛的放线菌!山毛榉树冠下的幽凉绿荫!我们感知到了周遭,也感知到了自己——我们是主观体验的载体、是这个世界的观测者。

智慧在人类尝试摸清世界全貌的过程中渐长。

我们所认知到的世界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上不断扩张。从亚原子粒子上升到河外星系,空间的尺度双向延伸,这是从微观到宏观的拉扯。从人类文明追溯到宇宙大爆炸,时间的尺度全方位膨胀,这是从瞬间到永恒的切换。我们眼中的世界越来越复杂。当我们——为了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开始创造抽象的概念、接受想象的产物、相信或许永远无法亲眼目睹的事实,我们便获得了智慧。

人类在与周遭环境的交互中找到自我,在对世界真相的探索中收获智慧。正如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永恒的终结》中所提问,“是不是在智慧生命心中,天生就有这种向外扩张的本能渴望?”

哪怕渺小如天地间浮游,我们依旧穷尽短暂的一生追逐价值与幸福、窥探宇宙之本质,希望为世界留下能够继我们而存续的知识与创造。这种精神自带一种浪漫的悲观情绪、一种奇妙的奉献感。从西西弗斯到浮士德,从伊壁鸠鲁到叔本华,从亚里士多德到达尔文,人类对于意义、智慧与真理的寻觅跨越文化和历史——永不停息,永无止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到达山顶,但我们可以永远走向它。

这一板块展示科学拓宽人类认知边界漫长历程。我们邀请您感受宇宙的宏大、历史的冲刷,与人的精神力量,愿其为您带来迷茫之中的勇气、虚无面前的顽强。

文/Atom



板块3
反叛一场“虚诞盛宴”


“未来”在你的构想中,是什么样子的?

人类是栖息在“郁郁葱葱”的钢铁丛林中,匍匐在纵横交错的冷制机械运输管道下,过着不见曦月的匆匆碌碌生活,还是在霓虹灯管架构的光怪路离街道中进行赛博朋克的狂欢到酣畅淋漓才罢休?

那么,你的构想又取材于谁?

无论是荒诞废土式的狂想曲亦或是冰冷辉煌的科技城,你总能在上世纪乃至更早远的科幻小说家笔下或先锋导演的犀利镜头中窥得关于未来这些万变不离其宗的元素。
左如曦 《树,树》 数字艺术

英国当代加速主义哲学家 Mark Fisher 一针见血地针砭道:“未来已经被取缔( the future has been canceled )。”你对未来的构想,只是一场笼罩在才华横溢的先驱者思维的阴影下的,单薄如纸的“虚诞盛宴”,充斥虚妄、一成不变的偏见和贫瘩的想象。

当代人对未来的构想,正如一台贴着“未来科技风”标签而被人赴之若鹜的电脑主机,仅凭借冷硬简约的机身线条设计和斑斓流动的灯光线,从而披上虚诞的未来滤镜。然而,当我们将流光溢彩的发光装置拆卸,依旧是那些陈旧零件在内部缄默运转。
郭紫函 《机械》 数字艺术

如果我们当真生活在这样狭隘偏见的缝隙之中妄图窥牖见天,如果我们无可避免地按照想当然的轨迹当真赴往这场虚诞的未来之宴,我们,当真愿意生活在这样的“未来”吗?

在冰冷庞然的科技产物围城下瑟缩着,城市的花园荒败颓唐没有花,最先锋前沿的科技手段是“刀光剑影”的战争的全新具象化,在被科技零度冰封的棺撑之中庸庸碌碌被驱动着直至筋疲力竭。

在这里,我们邀请您加入这场对虚诞未来的反叛,趁着还没有根深蒂固,用思想的冰斧砸碎过去所有狭隘偏见,摆脱幽灵的阴影构筑我们真正的未来蓝图 —— 人类的温度,科技的温度,文明的温度,欣欣蓬勃的生命的延续。

 
郭紫函 《栗深林兮惊层巅》(左) 《光》(右)  数字艺术

我们是反叛的斗者,是驶向远方的行客,是未来的先导者。

“驶向我的目标,驶向日落之外,
驶向所有西方星辰沐浴的天池
永远航行直到我死去。”

走出虚诞盛宴的一隅之地,我们既在构想未来,也在用实际行动构筑未来。

文/Kazi&沈求瑕

特殊板块
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

作为此次“地球生命艺术展”的特别版块,这件由小作品的重复陈列组成的艺术品收集了数十位艺术家投稿的200多张摄影作品,捕捉着全球各地的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

吕佳伊 摄影于秦岭


李宁阔 摄影于四川


蔡宇轩 摄影于北京


刘子瑜 摄影于丹麦

在钢筋水泥搭建的繁华城市中,人们奔忙来往、步履匆匆,穿梭于都市生活的烦扰与浮躁;但在这一张张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停下脚步、弯下身子、贴近地面的谦卑,看到了认真观察、悄声记录、坦诚交流的纯真。


刘子瑜 摄影于北京


刘子瑜 摄影于迪拜


陈晓渔 摄影于北京


申奕坤 摄影于北京

在一次次按下快门的瞬间,在全球各地的城市中,在模糊的远景与精致的特写之间,数十位艺术家回归到人类作为生命体的本身,与我们身边的自然生灵建立了珍贵的友谊。

Copyright © 2019 悦·美术馆 京ICP备11039975号-1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2号路798艺术区797路B06